初夏时节,万物竞发。5月9日至10日,由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主办,教育部教育大数据与教育决策实验室、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教育决策咨询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共同承办的“强国之路与‘双一流’建设模式创新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国际教师教育中心世承讲堂举行。本次研讨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教育强国建设战略部署,聚焦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围绕“双一流”建设模式创新、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体系重构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研讨,为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范式贡献智慧方案。
作为教育部教育大数据与教育决策实验室、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教育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年度重点学术活动,本次研讨会吸引了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同济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高校的院士、高等教育领域权威专家及科研机构代表等共襄盛举。会议设置开幕式、主旨报告、学术报告三大板块及“期刊面对面”交流环节,涵盖14场专题报告,全方位呈现“双一流”建设前沿动态与创新实践。
研讨会开幕式由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陈恒主持,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林在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联盟秘书处副秘书长、北京大学社科部副部长郭琳、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市教委副主任顾红亮分别致辞。林在勇结合上海师范大学办学实践,提出“坚守师范本色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打破学科壁垒构建新文科研究范式”“构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等创新主张,强调要“以问题为导向回归学术本真”。郭琳从哲学社会科学转型视角切入,以总书记考察上海“模速空间”的讲话精神为指引,提出“在人工智能时代重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范式”的深刻洞见,并分享联盟聚焦交叉融合、推进科研范式变革的实践经验。顾红亮系统呈现上海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实践图谱,并着重介绍上海在学科布局优化、人才培养改革、科研生态构建三大领域的突破性举措。他强调,上海将持续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从书斋走向田野”,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彰显理论创新的实践价值。
研讨会的主旨报告环节由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教育部教育大数据与教育决策实验室主任桑标主持。五位专家学者围绕“强国之路与‘双一流’建设模式创新”这一主题分享宝贵经验和深刻见解。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原会长瞿振元以“‘双一流’建设的新定位与新使命”为题,系统解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34-2035)》核心要求。他指出,教育强国建设提速提标的背景源于对国家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瞿振元强调,“双一流”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性意义,呼吁高校聚焦优势学科、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同时注重学科动态调整与稳定性平衡,通过综合改革激发内生动力。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党委书记郑庆华通过视频连线,分享同济大学正以“三化”(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为总体思路,推动学科建设与学科内涵升级。他提出,人工智能正引发科研范式革命,同济大学以“1+N+1”行动计划为框架,做强人工智能本体学科,赋能土木、环境等传统学科智能化升级。山东大学党委书记任友群聚焦综合性“双一流”高校改革痛点,提出三大路径:一是构建开放学科生态,加快布局新兴交叉学科,打破专业壁垒;二是破解师资短缺困局,呼吁优研扩容与博士生培养模式革新;三是重塑评价体系,探索立德树人可量化指标。上海师范大学校长袁雯在报告中直面师范教育体系的核心矛盾,指出当前师范院校在“双一流”建设中面临三重困境,并基于“强国必先强师”的战略逻辑提出重构学科评价、建立教师教育学科新范式、打造教师培养共同体以及探索人工智能赋能四大破局方向。教育部原党组成员、副部长翁铁慧从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三重维度阐释高等教育改革方向,强调学科建设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双一流”建设需聚焦教育强国六大特质:思想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持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
下午的学术报告环节由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黄海涛主持。九位专家学者围绕教育强国战略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展开深入探讨。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别敦荣指出,教育强国建设需持续推进高等教育普及化向中高级阶段发展,强调规模扩展与质量提升并重,并基于统计数据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现状与未来任务。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卢晓中聚焦优势学科建设,提出打破学科边界、借鉴新型研究型大学经验、深化交叉融合等路径,呼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学科活力。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党委书记刘振天从个体视角剖析创新人才培养,指出需回应学生“会不会”“愿不愿”“能不能”创新的根本问题,强调教师投入与教学模式改革的紧迫性。昆明理工大学副校长刘殿文以学校实践为例,分享了立足有色金属与生物医药学科特色,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经验,展示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昆工模式”。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史静寰从系统性视角提出人才培养需突破学段、学校、学科边界,推动弹性学制与跨校协作,并强调人工智能时代全球胜任力的重要性。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教育学部朱军文反思高等教育重点建设的困境,建议扩大重点建设高校数量、取消学科标签化支持、优化资源配置,以缓解分层固化问题。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范国睿直面人文社会科学在大科学时代的挑战,呼吁文科重塑需平衡技术理性与人文价值,通过学科交叉与方法革新守护人类主体性。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教所副所长周江林从他者视域切入,提出“双一流”建设应增强开放性与规范性,建立与地方政府、产业及国际学术机构的对话机制,构建服务国家战略的弹性学科生态。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教育部智能教育实验室主任袁振国通过视频报告提出一流学科与大学的标准应立足自主创新,破除“五唯”痼疾,聚焦服务国家战略的实际成效,构建以“四个面向”为核心的贡献导向型评价体系。
本次研讨会还特别设置了“期刊面对面”交流环节,该环节由上海师范大学期刊社社长洪庆明主持,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黄海涛致辞。会议邀请《教育研究》副主编郭丹丹、《中国高等教育》编辑部主任万玉凤、《教育发展研究》编辑部主任林岚、《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副编审杨雅婕等知名教育学期刊主编及编辑分享经验,为学者与期刊搭建了深度对话平台,助力研究成果的高质量传播与转化。编辑们从选题方向、投稿流程、选稿标准等角度展开交流,强调学术研究需立足真问题、注重理论创新与实践价值的结合,鼓励学者关注政策前沿与社会需求,提升学术表达的规范性与对话性。
(供稿、摄影:教育部教育大数据与教育决策实验室)